为加速我院血液科学科发展,全面提升医疗质量,加强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的深度合作和交融,作为今年“世界淋巴瘤日”系列活动——中大血液病多学科协作诊疗(MDT)溧水分中心成立大会暨第二届中大血液病MDT论坛于2019年9月10日上午在我院学术报告厅举行。
中大医院院长特别助理徐冰、血液科主任葛峥、肾内科主任张晓良、病理科主任张丽华、检验科主任吴国球、血液科副主任陈坚、王远成、检验科免疫室主任李丽、血液病MDT中心副主任高冲、宋慧慧,我院党委书记陈正兵、副院长高增鑫、杨兵全、血液科主任张琼以及肾科、普外科、骨科、消化科、介入科、病理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超声医学科等相关科室主任及各级医师等百余人参与会议。
会上,杨兵全副院长致辞。他说,本次会议主题是为了实现我院创建三级甲等医院的战略目标,多学科必须紧密合作。为了加强对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早识别、早诊断、早治疗的诊疗策略,提升我院医疗水平,必须加强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的深度合作。随后中大医院院长特别助理徐冰和陈正兵书记共同为中大医院血液病多学科协作诊疗(MDT)溧水分中心成立揭牌。
中大医院血液科主任葛峥教授就溧水分中心全面深度合作规划进行了报告。报告中全面回顾了中大医院血液科实验室取得的成效,阐述了多学科协作诊疗和创建血液病MDT的重要性。
随后,中大医院肾内科张晓良主任、放射科王远城主任、病理科张丽华主任、检验科李丽主任、血液科高冲主任做了精彩的学术讲座。MDT成员普外科、肿瘤科、骨科、介入科、病理科、医学检验科、影像科、放射科、超声医学科各科主任分别就多发性骨髓瘤和淋巴瘤进行了精彩解析。会场气氛热烈,大家各抒己见,但都有共识,均表示各学科之间需加强协作,在MDT这个平台上进行共同研究、共同探讨,促进学科建设,提高医疗质量,提供优质诊疗,延长患者生命周期。
中午,葛峥主任、高冲主任、程坚主任、余正平主任、宋慧慧主任在张琼主任的陪同下参观了我院高级专家门诊及血液科病房,葛峥主任为中大—溧水深度合作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在下午的疑难病例讨论会上,分享了三例多学科成功协作诊疗多发性骨髓瘤和淋巴瘤患者的病历。各科主任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纷纷表示,这样的学术讨论形式生动活泼,开拓了眼界,启发了思维,对于院内的医疗协作,医院的学科建设和管理都有很大的帮助,希望以后继续开展此类病例分享。
会议最后葛峥主任做总结讲话,她强调应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在综合各学科意见的基础上为病人制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我们应该目标一致,携手并肩,向着医院更加美好的未来前进。(杜胜男 周攀)


科普小贴士: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过淋巴结肿大的经历,部分人内心会产生恐慌,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淋巴瘤。这说明大部分人对淋巴瘤还是有一部分的了解的,那么到底什么是淋巴瘤呢?哪些原因可能会导致淋巴瘤呢?淋巴瘤到底有哪些症状呢?怎么区分淋巴瘤的淋巴结肿大与其他疾病引起的淋巴结肿大呢?
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是我国十大恶性肿瘤之一,同时也是目前发病率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大量研究表明,接触杀虫剂、过多的食品添加剂、吸烟、免疫系统受到抑制、EB病毒感染、接触苯、农药、免疫抑制剂和某些化疗药均可增加患病风险。通常淋巴瘤主要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全身各组织器官均可受累,伴发热、盗汗、消瘦、瘙痒等全身症状。目前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淋巴系统肿瘤病理分类标准,目前已知淋巴瘤近70种,大体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NHL)两大类。在我国,HL占9%-10%,NHL约占90%。分期主要根据淋巴结区受累部位或范围进行临床分期。
目前淋巴瘤的治疗方式以联合化疗为主,可以结合靶向治疗药物利妥昔单抗治疗。对60岁以下以及身体状况良好的患者以及能耐受大剂量化疗的中高危患者,可考虑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部分复发或骨髓侵犯的年轻患者还可考虑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如果患者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规范的、合理的个体化治疗,就有可能获得更好的效果。淋巴瘤的治疗过程较长,患者坚持下来,可以获得一个较好的疗效。
早发现、早诊断、坚持治疗是决定淋巴瘤疗效的关键因素。目前,淋巴瘤已经成为可以治愈的肿瘤之一。患者要有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的决心以及良好的心态,才有打倒病魔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