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文化 |
医学人文院志风云录
2010年7月20号,我踏进了院志办的大门,从这一天开始,溧水县人民医院志的编纂工作便紧张地进行了。 志,对于我们从事医疗技术者来说,是从未涉及的领域,也是一种从未实践过的创作手法。所以,我们的编纂工作便从学习开始。 院志办工作的第一天,我们院志办的“大家长”――吴宁生院长便给我们每人分配了任务。我们院志办共有7名工作人员,另有2名兼职人员,吴院长是总管,全面负责,他严谨负责,对我们要求严格,经常加班加点审校我们的稿件;李永才院长是退休在家、怡养天年的长者,时年75岁高龄,在医院工作几十年,阅历丰富,是一本活字典,我们有什么疑问、困惑,就向他请教,他负责修改院志内容的修改校正等;章碧君,院志办的大姐大,主要负责职能部门、医院管理等内容的编写,并为我们提供丰富的档案材料等;吴小军,来自临床,主要负责临床科室的编写,在院志即将完成时,另谋高就了,剩下的工作由我们大家共同完成;冷静,来自口腔科,热情大方,工作积极,主要负责党建、医院文化、教学科研等相关内容的编写,她来院志办的最大收获是生了个可爱的宝宝;朱明钰,一位刚刚毕业的临床护士,别看她文静少语,工作效率特别高,主要负责临床护理、医院改革等相关内容的编写;姜成邦,我们的兼职摄影,那丰富多彩的照片多自他手;张亭主任负责我们院志办的后勤保障工作;我来自检验科,主要负责医技和后勤部门的编写以及医院历年变迁平面示意图的制作,更为自豪的是我搭建了院志办的智能网络办公系统,使我们的编写、审校更为高效。这就是我们院志办的大家庭。 工作的第一周,便是紧张的学习,学习志的写法、用词用名、注意事项等;学习兄弟医院志的组织形式,写作方法,这些都完成了,便开始翻阅档案材料,这些材料来自溧水县档案馆、溧水县人民医院、《溧水县志》、《溧水县卫生志》,查阅档案材料是最艰苦的工作,从各种纷敏复杂的材料中,寻找到与自己写作内容相关的资料,真是大浪淘沙,一遍又一遍,遍遍辛酸。 历史的车轮在滚滚向前时,而细节有时是被遗忘的,而志就是要挖掘那沉淀下来的真实。医院的变迁,科室的新建,历经风雨,一代又一代,如何真实地记录发展中的医院。光凭档案材料还不够。 拜访,是我们取得材料的又一途径,当写到相关科室时,总是带着笔和本,深入到相关科室,拜访科室主任、相关负责人,请他们回忆。还驱车到南京、镇江、常州、无锡等地拜访曾在医院工作的老同志。 电话采访是我们获取资料的另一形式。我们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的挖掘,通过各种形式的努力,还原一个真实的医院发展史。 当整理搜集到的资料时,往往会发现,有些时间不精确,有些内容有差别,怎么办?组织座谈,共同回忆,相互纠正,历史的脉络逐渐地清晰了。各种不同形式的座谈会,我们开了十多次。每完成一个科室,都要组织相关科室人员进行座谈,力求真实、完整。 医院的老同志对于院志编纂工作,也给予了热情的支持,每次拜访,总是涛涛不绝,回忆,让老一辈人兴奋,仿佛,历史就在昨天,仿佛,自己回到了年轻时代。特别地感谢王永轩、眭元麟老院长,他们年事已高,但为了院志工作,还特地从常州赶来,指导编写院志,讲述属于那个时代的人和事,让医院的发展史更加的丰富、饱满。王宗华院长对院志的审订作出巨大贡献,他一贯严谨、认真、仔细的风格,算是再一次领教了,没想到退休了还这么认真,正是他的严谨和认真,纠正了院志中的许多错误,因为那是他的经历。也正是有他的指点,才有了溧水县人民医院历史变迁平面图。 经过大家的努力,近50万字的《溧水县人民医院志》于2011年4月最终定稿。《院志》承载着历史的风雨,她是一个志,记录着医院发展的点点滴滴,但更像是一个长者,讲述着医者仁心的动人故事。无论是城皇庙五凤楼的戒烟所,还是“人神共治”的三圣庙,再到今天的城南新区现代化医院,《院志》承载的“守护生命,守护健康,守护爱”的人文精神以及“团结、敬业、求实、奉献”的医院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溧医人,不断地努力奋斗,将医院建设成为“技术一流、服务一流”的现代化医院。
上一篇:值得永远铭记的那些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