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文化 |
医学人文医学自觉和自信
党的领导人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提出了文化自信与自觉,套用一下,也可适用于医学。这有感于一次孩子就医的经历。 有了孩子之后,和医院有了更多的接触。自己也恶补大量的医学常识,尝试看懂一些化验的数据,知道一些婴幼儿常见的疾病和最基础的治疗、预防的方法。作为孩子的父母,这样做的心态很复杂:做这些知识的储备,首当其冲是为了更多的疾病预防和治疗,其实也有一些和医生斗智斗勇的考虑,毕竟知识就是力量。其实有第二重考虑也很无奈,看多了对医生过度治疗、吃拿卡要的报道,这也是在这个最讲人情和关系的国度中强大自身的方式。 一次孩子发烧,按照常识,38.5°以下适用于物理降温,高烧用药,第二天到人民医院红花巷门诊部抽血化验,对其中白细胞总数和淋巴细胞比例等数据的分析应该是病毒性感冒引起的,这是自限式的疾病,不用药物,一个星期也能够自愈,即使用药也有一个过程。因为一些常备药品都有,就带着孩子回家了。第三天,孩子仍旧高烧不退,又把孩子带到门诊部,医生检查后说,这是正常的,病毒性感冒引起的发烧,3天的反复试正常的。自己内心也明白这个道理,只不过寻求医生的肯定。第四天,仍旧反复,看着无精打采的孩子,中午挂了急诊,做好了输液的准备,急诊室医生检查后开了3袋头孢。鉴于赶着上班,准备4点过后再输液。当4点回到家中的时候,孩子已经很精神的下楼迎接我了。没有输液他的病好了。 在孩子生病的几天里有得到亲朋好友的两种治疗方案,一种是同事推荐我去某小旁边的诊所,在那里医生态度好,而且孩子发烧一挂水就好了。另外一种是到南京儿童医院去,那里医生见多识广、设备先进。 这也是普通百姓正常的心态和思维方式,这其中第一种方案我是不可能选择的,自身的医学常识不可能认同一发烧就输液,一输液就好的急功近利的治疗手段,这不符合疾病治疗的规律;其实如果不是工作脱不开身,我会选择第二种方案。事后想想,人民医院的医生也挺冤的,如果我选择去了南京儿童医院,我的孩子的病到那里就药到病除了。这或许是很多的我在人民医院看了好多天都没有看好,但到儿童医院就能够看好的原因。 再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很多人去选择第一种方案呢?第一,态度好,病人在恐慌和无助中把孩子送到医生面前,例行的检查并不能够减轻担忧,只有医生肯定的话语和友善的沟通更能够安慰病人和家属;第二,那里一挂水就好。能够一挂水就好,一定是大量的激素和头孢了,为什么在信息发达的今天还有人迷信一挂水就好呢,不是家长不为孩子终身的健康着想,只是医学常识的缺乏。 也不少人选择第二种方案,重者患者当然要及时转院,但大多日常的病症也马上想到到更大的医院去,应该是基于对现有医疗资源的不信任。特别是从医生那里得到模棱两可的答案时,没有几个人能够沉得住气。 无论是医学常识的普及还是信任的建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也绝非仅靠医院就能够解决。但就医院和医生自身能够做什么呢? 医生的职责是不是就是借助冰冷的器械、没有温度的数据去诊治呢。医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医生最重要的是要有精湛的医术,但让更多的人拥有医学常识、用自身掌握的系统的医学知识给病患答疑解惑、用积极的沟通给患者人文的关怀也应该是医生的职责。 我们的医生需要提升自信与自觉。提升对医学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对医学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医学发展的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需要提升对自身医学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医学生命力的坚定信念。需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换位思考。并且通过日常的诊疗和积极友善的沟通让社会感受到我们的这份主动担当、坚定信念和换位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