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文化 |
医学人文年 味
年 味 元宵节的鞭炮声从昨天夜里一直响到今晨,这个春节马上就要过去了。 工作在医院临床一线,为了让病患也能过个安心的春节,我已经两年没有回老家过春节了。今晚,夜班。刚听老家的亲友讲,镇上正在举办板灯文化艺术节。 老家的镇子上从正月十三开始就耍龙灯了,一直要持续到十五,连闹三晚。正月十五圆灯,是所有龙灯齐聚的时候,也是最热闹的时候。我在老家,往往约三五好友,一起赏灯过节。这个时候,十几个村子的板灯聚集在镇中心广场,展开竞技,是庆贺一年的收获,也是祈福新的一年风调雨顺,有一个好收成。我们会在元宵前后,随着板灯走村串户,一起闹元宵。 板灯闹元宵,这是一年中我们镇上最重要的民间习俗,也是我记忆中关于年的最深刻的集会。相传始于盛世唐朝,兴于明清。板灯(又称桥灯),一般由数十节乃至数百节组成。前面一节是巨型龙头,最后一节是龙尾,中间每节为一块板。板长2米宽20厘米。上扎两盏花灯,板头板尾各凿一孔,节与节之间可用木棍插入孔中相连。板灯以户为单位编扎,视户大小,一户扎一板或两板不等。小时候的我,这个时候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那三天里,拎着一大袋的蜡烛追着板灯跑,随时更换快熄灭的蜡烛,要保证自家的灯在凌晨之前不能熄灭,为来年讨个吉利的彩头。 板灯抬灯时先由三响铳前头报信,灯头前有一对唢呐开路,灯尾后有串堂锣鼓班压阵,一路吹拉弹唱,热闹非凡。在三天时间里,要走街串户、祭祖,到全镇的每一个自然村进行表演。在进每一个村子之前,再由三声响铳报信,然后是抬板灯人群的呐喊,以及热闹的唢呐和一串串迎接的鞭炮声。 九十年代初的那段时间,板灯的数量很少,只有两三条,那时要等到半夜看,外村的板灯才会进村。那时坐在父亲的肩上,在门口晒场的人群中观望板灯“打旋”。“打旋”就是由百余条板灯串联而成的几百米板灯,在场地上缠绕、盘旋,追逐着引导龙珠的一系列动作,表现出龙腾飞跃的气势,有“单旋”、“双旋”、“折经摺”、“眼镜旋”,还有更复杂巧妙的“龙头虎尾旋”、“金盘托荔枝”、“双马旋”、“梅花旋”等。“打旋”结束后,每家每户都会点上灯烛,点响炮竹,摆上丰盛的糕点,有的还会准备夜宵,接受祝福;而这时候往往也是小孩子们的天堂,龙灯追逐着龙灯,孩子们追逐着龙灯,可以尽情地放鞭炮,可以吃到平常吃不到的糖果。那时候的我们,可以一直追随龙灯到天亮,几乎跑遍半个小镇,而且毫无倦意。几百米长的灯龙蜿蜒缠绕,盘旋腾舞,千姿百态,变幻无穷,令人目不暇接,乐不可支。 年夜饭、贴对联、红包压岁、守岁迎新,加上板灯闹元宵,这就是儿时记忆里完整的年,也是那时对年的期待。十年之前,每年都可以过着几乎同样的春节。如愿工作以后,就再也没看过板灯了。当年和自己一起追逐板灯的伙伴们,有的现在已经是板灯的主力军,每年都能通过电话、网络看到亲友们在家耍龙灯的情形,规模越来越大,也越来越热闹。现在镇里的板灯已经是省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镇上也每年都有板灯文化艺术节,以后只要有时间回老家,都能再看到,期待来年自己可以再次追逐板灯,和他们一起闹元宵。 小时候,追逐着板灯跑,赶的是“福利”和热闹;再大点,帮忙抬着板灯跑,凑着一起热闹;离乡了,想着板灯,回味年的味道。 写到这,我该上夜班去了。 叶林辉 记于二零一三蛇年元宵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