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文化
|
|
医学人文
相约星期二
|
作者:包先国 |
时间:2015-12-18 00:00:00 |
浏览次数: |
|
包先国 2015-12-18 00:00:00907次 |
优秀奖 Thanks for sharing this part about love... 米奇·阿尔博姆,极少有作家能像他一样如此深入的去探究生命意义所在,阿尔博姆凭借其自身独特的生命情感叙事模式被大众称之为北美疗伤系的文学大师。他擅长从死亡的角度来阐述生的意义,他撰写的小说常常伴有神秘的魔幻色彩,揭开这层色彩之下,深处即是对人作为万物之灵的哲学、人文及对生命起源和死亡价值的探究。诸如《相约星期二》、《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一日重生》,皆是通过世事无常的死或者生来凸显生命、理想和爱的价值。阿尔博姆擅长使用独特的构思和轻盈感性的文字征服读者,这些皆是在全美各大图书畅销排行榜居高不下的文章。毕淑敏对阿尔博姆是这样评论的:“他对于人生的感悟,如同一粒生生不息的种子,自《相约星期二》萌生,于《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中划出了一道悠长的弧线,落到《一日重生》,便稳稳地扎下根来。土壤是世态人心,根是爱。”今天就《相约星期二》这篇著作,谈一谈我个人的读后心得。 莫里·施瓦茨是作者阿尔博姆在大学时,曾给予过他许多思想的教授。作者大学毕业十五年后,偶然得知莫里罹患肌萎性侧索硬化症,来日无多,这时老教授所感受的不是对生命即将离去的恐惧,而是希望把自己许多年来思考的一些东西传播给更多的人,于是阿尔博姆作为老人唯一的学生,相约每个星期二上课。在其后的十四个星期里,他每星期二都飞越一千多公里到老人那儿上课。在这十四堂课中,他们聊到了人生的许多组成部分,如何面对他人,如何面对爱,如何面对恐惧,如何面对家庭,以及感情及婚姻,金钱与文化,衰老与死亡。最后一堂课是莫里老人的葬礼,整个事情的过程,以及这十四堂课的笔记便构成了这本《相约星期二》(Tuesdays with Morrie)。 本书的中文版开篇即是余秋雨先生作的序,有人说,余先生的序应该放在书的末页,而非首页。余先生是教授兼学者,他用为人师的态度去向读者阐述,把所有的读者都当成了学生去看待,作序时试图将书籍本身的所有东西都要说的很清楚且有结论性,未曾想要给我们读者留一点思考空间,附带感叹自己的人生总结,并且乐此不彼的笑谈道:我不后悔、不委屈、不羡慕现在和当初自己的活法。我个人也是较为同意这种观点的,不应用这种方式给文学作品作序,简直是以扼杀读者的思考为乐趣。 10月28日周三的下午,天气些微有些阴沉,心情如同这快入冬的秋天,感到嗖嗖的凉意向我袭来。泡上一壶淡茶,开始细细再翻阅《相约星期二》,内心深处不断激起波澜,书中处处击打我的内心,让我思绪万千。 当年年少,怀揣一个炽热的心与人相处,以为处处都是真诚和友善,但是,突然有一天,就像大梦初醒一般,觉得这个世界突然都变了,在科技迅速发展的都市里,我们从何时开始变得冷漠不轻易交心?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都带着价值估算,似乎人人身上都有一张明码标价的标签。我们的相处都带着强烈的目的性,如同非洲广阔旷野上寻觅猎物的肉食动物一般。如今,当我们游走在这个浮华充满诱惑的世界,当我们在享受这科技迅速发展带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当我们应酬于各种社交场合的时候,不得不承认,你我都能感收到这浮华和喧嚣的背后是冷漠。身处没有战争没有饥饿的太平盛世,内心却倍感寂寞跟孤独,所有人都在寻找一种真诚友善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谁都觉得别人冷漠,但是谁都不承认自己冷漠。在以往经济不发达的时候,人们想拥有物质却不可能,在权利和虚名的追逐上也是越来越多,“拥有越多越好,钱越多越好。财富越多越好。商业行为也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们反复地对别人这么说——别人又反复地对我们这么说——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认为这是真理。大多数人会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判断能力”这是莫里所认为的教育文化的弊病,我们的这些是非观、价值观、世界观,已经根深蒂固的埋在我们潜意识里,而且总是企图按照世俗的标准活的像样一些,大家似乎已经已经很不习惯在这样的思维惯性中后退一步发问,审视一下自己,问:难道这就是我这一生所需要的一切吗?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我研究生时候的一个好朋友,作为医学生的他思想很是超前,总是一副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为人处世,他说他是不愿意被世俗牵制要洒脱生活的男人,与他而言,我的思想就迂腐很多,墨守成规,虽然知道很多决定都是违背自己真实内心的,但是同所有中国人一样,习惯性的被道德绑架,于是乎我们自己给自己画地为牢,呆在一个美名曰道德的牢笼里,惶惶不可终日。有一次我们去协和参加一个会议,在途中我跟他说:“中国人的一生真的很悲哀,你看看北京这个大都市,多少人在为着房贷、车贷、孩子而忙碌奔波着。”他没有回答我,陷入了沉思。我想起来我自己,上大学,考研,一步一步我不敢出错,也不想走错路,担心走过路会付出惨痛的代价,很多时候考虑到事情的风险我就选择放弃,因而我失去了很多不同新鲜事物可以带给我的感知和体会。因为,我的脑袋自动屏蔽掉一切我认为不合常规的事情。大家都在喊着要活出自己,可是,有几个人真正做到了,至少我从来没有做过打破常规性思维的事情。 人的一生是场倒退。父母的一辈从恋爱、结婚到生子,然后安度晚年。他们每一个阶段都用了比我们短得多的时间,尽管很多时候他们的婚姻都是媒人介绍。然而到了我们这一代,花很长的时间很复杂的程序小心翼翼去选择爱的人,结婚的人,花很长的时间去计较要不要孩子。我们还是不快乐,还会说当初选择错误。我们已经对自己很负责,很保护,很细心了,但是我们依然有遗憾。人生倒退着,带着衰败。时间他躲在黑暗的角落里偷偷的笑着,看看它让我们这些人生活得像个黑色幽默里的暴躁迷茫的小丑。 我把自己放养到了南京溧水,很多同学嫌弃说这里工作待遇不好,我也曾后悔过,但最终选择了继续向国家兜售我的劳动力,因为发现独立的生活才是我想要的,而不是继续读博士。一年前同学们纷纷准备博士考试报名的时候,当天我睡得很安稳,没有一点后悔......眼看我也毕业三个多月了,才后知后觉,学生期间,能面对面掏心掏肺的朋友没几个,完完整整读过的书没多少,倒是看了几百部各种各样的电影,听了不知道多少各种各样的流行音乐。可是从来没有责备自己,依然没心没肺的自己活自己。最重要的是珍惜自己,就算整个世界将我抛弃,我也要安然的独享那一份苦涩。 《相约星期二》这本书,于刚刚离开校园走上工作岗位的我而言,可能还是过于厚重。我还没有足够的阅历和反思去体味其中每一句朴素而富有哲理的话,我非常期待成长后的自己,时常再去细细品读这本书。最后我想说,后青春时代,我们依然需要珍惜,更加需要努力。过往的时光太美好,但它也并不介意被封存,我们也并不介意没有“重新来过”,生命毕竟不是真的轮回,它始终是一条往前延伸的曲线……
上一篇:我们为什么活着?
下一篇:相约星期二,相约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