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文化 |
医学人文我的篆刻缘
秋,是一个令人多思的季节。作为一名医生,平时工作繁忙,这次难得有中秋节休息,想回老家看看。驱车一个多小时,路渐渐变窄,车越开越慢,景象与气息却缓缓熟悉了,不远处,如水墨画般的黛瓦粉墙也如同我的回忆慢慢斑驳开来…… 老家位于古丹阳湖畔,和皖南交接,是一个受徽州文化影响的江南古村落。童年时的我,调皮的身影遍及村里的天后庙、古戏台等每个角落,唯一安分老实的时候就是在宗祠学堂读书写字的时间。 那时候村里的学校非常重视学生们写字,从二年级开始,每天下午第一节课就是写毛笔字课。老师开始指导我们学习大字,从磨墨、握笔开始,继而点、横、撇、捺教起,到描红、仿影、临贴,如此几年坚持下来,孩子们大多写的一手漂亮字。我对写字格外认真,加上县里的几次书法比赛获奖的原因,我越发对写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至今未退。 八十年代初,我应征入伍,来到离家千里之外的北方部队。新兵训练结束后,由于档案材料中的书法获奖记录,我幸运的被选到连部当了一名文书。更幸运的是当时的指导员特别喜欢写毛笔字,所以对我分外另眼看待。有一次指导员问我,你怎么不学学篆刻啊?什么篆刻?我一点也不知道啊?指导员给我了一本《篆刻入门》,记得是上海美术出版的,我很快就看了入迷。发现了除写字之外还有这么好玩的东西啊,如同宿命般的兴奋感让我从此和篆刻结上了不解之缘!指导员见我如此喜欢,回家探亲归来时送给了我平生第一把刻刀,但那时候印石是没有的,什么巴林石、青田石也根本闻所未闻。不过难不倒我这个农村娃,心生一计,用泥巴做成印石模样,再烘烤干燥来用,嘿嘿,大功告成!当时肤浅的认为篆刻就是用刀在平面上划出篆体字嘛, “如此篆刻”玩的不亦乐乎! 随着年龄的增长,篆刻认知也逐渐增加。八六年我被送到部队医院学习针灸,结识了一位很谈得来的患者,他是大庆油报报社的副主编。他鼓励我将篆刻作品投稿。当时大庆城市是双拥城,所以我经常选择一些比较合时代的宣传口号,比如“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等投稿,看到自己的作品登报真是莫大的荣幸与激励,对篆刻学习更加努力了! 九八年,我转业回到了南京,因缘际会,在朋友的介绍下成为篆刻家马士达老师和书法家恽建新的学生。有老师指点和自学完全不一样,老师的妙语点拨涤荡了我对篆刻的丝丝迷惑,使我更坚定地守在这方寸之间!如今,马老已驾鹤仙去!可他那肃括宏深的理论财富却足令我等享之不尽!由于跟随马老师时间只有短短的两年,所以学到的东西有限,记得有一次县里要举行书法展览,我准备了一些篆刻作品让马老师指点,马老师半开玩地说我的作品还处于“半成品”。马老师告诉我要从临汉印入手,并送了我几本书《篆刻直解》《秦汉印典》《古玺备编》。恽建新老师虽然不搞篆刻,但作为一名资深书法家的他对篆刻也有独到的见解,他对我的作品要求极高,每一次送作品给他看都是枪毙的多,幸存的少。虽然我的篆刻之路未必能达顶峰,然而对篆刻的喜欢和热爱,让我乐此不疲,坚定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