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文化 |
医学人文那一份份情
那一份份情 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现在是“常回家看看”。因为父母亲在老家,所以2015年春节我们打算回江西老家过。 一、恩情 按计划, 我和妻子都是农村的孩子,我比她幸运的是我上学时父母还年轻,支撑我上学吃力归吃力还是没有问题的。她考取大学时老父亲已经六十多岁了,身体也不好,一个人无法供养这个大学生,好在江西省政府这对老人大力资助,才使得她顺利完成了五年的医学求学。 两位老人是2014年11月中旬从美国儿子家回来的。在美国时八十九岁的陈伯伯因心脏病已经告了病危,经抢救脱离危险后打算回国继续治疗。十几个小时的旅途可把他累坏了,下了飞机就送到江西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抢救。当一切安顿下来老人转危为安后,伯伯的女儿才电话告知我们相关情况。妻子得到消息后心急如焚,恨不得立刻回南昌到医院去陪护几天。于是 这一次我们开车直接去了江西省人民医院,在病房里见到了陈伯伯,和十一月相比,老人家的气色、精神状态都有了很大的改观,体重增加了,脚也消肿了,已经不需要护工照顾了,生活能自理了。在他的床头放了一叠厚厚的稿纸,上面全是伯伯以前写的文章。伯伯是解放前参军,一直搞文字工作,退休后也坚持写东西,前几年刚把回忆录写完出版了,还送了我一本。现在身体稍微好一点,又想把这几年写的东西整理出来,真是闲不住啊。因为是病人的午休时间,怕影响其他病人休息,我们小坐了一会,给伯伯拜了个早年就匆匆赶到江西省人民政府家属院看望余妈妈。余妈妈也有八十四岁了,非常不简单,每天一个人挤十几站的公交往返医院看望老伴。 余妈妈和大姐已经在家里等着我们了。一到家就忙着下面条解决我们的午餐。面条非常好吃,吃过之后聊天、一家人拍照留影。时间在相聚时总是过得特别快,前后四个小时,南昌之行结束。 陈伯伯、余妈妈在资助妻子上大学时已经退休,在那时工资不高的情况下,两个老人资助了不少于五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完成了学业,而他们自己一生简朴,无多积蓄,住房条件一直没有改善。但是两位老人的生活态度积极,能自己做的绝不麻烦别人,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八十几岁的老人学会了聊QQ,发微信。对生活、人生、爱情的诠释就是:一个在医院,一个在家,挤十几站公交进行每天一次的探视。 二、亲情 因为转道南昌花掉了四个小时,到新干老家的时间已经将近晚上七点。路上电话随时通报行程,弟弟一家四口、妹妹一家四口都到父母家里等候着。回到家母亲已经准备好了一桌丰盛的饭菜――家养的红烧鹅,野生鲫鱼,清炒油菜苔,还有多少年没吃过的野菜团子……回家的第一顿饭,每次都是那么丰盛,每次都是家人最齐的,是名副其实的团圆饭。一切都显得那么亲切,没有远离家乡的陌生,大家围桌而坐,父亲给大人倒酒,妹妹给小孩分饮料,我们则迫不及待地品尝老妈烧的家乡风味菜,一家人热热闹闹,每个人眼角都是笑,享受着这份亲情。 年前和妻子商量好了,初一初四归我支配走我这边的亲戚,初二初三走她那边的亲戚,而且年前就电话和亲戚们沟通过时间,所以很顺利,期间做女婿照例喝醉了一次,照例小撒了一把酒疯。 亲戚该拜访的都拜访了,离开时亲戚照例要送一些草鸡蛋啊、黄豆什么的,推脱不了就收下了,收下了也就满意了。看到长辈和同辈们一年年容颜改变,心中总是有一些感慨:维系我们这一代人的亲情下一代是否能够感知,是否能够传承。 三、友情 三个人从懵懂少年开始相识,一起上学,寒暑假经常你到我家,我到他家,三家人父母都成了朋友。如今都步入中年,各自生活在不同的城市,但是岁月留下的是相知,是回来的第一眼相见。 同学相聚,总要不经意地回到餐桌,2014年11月那次回南昌,因为想全面了解陈伯伯的病情和诊疗情况,妻子找了一下她在省人民医院的同学。看过陈伯伯的情况后同学说毕业快二十年了,多少同学毕业后就没见过了,晚上聚一下吧。晚上,连我一起十九个人,有同学说这次南昌同学来得真齐,我们也是借着外地同学来了才聚聚的。同学在一起还是那么亲切,没有劝酒,只有聊不完的话题,还有大学生活的回忆。 妹妹经常跟我说的一句话就是,你的同学真好。妹妹没什么文化,在老家开出租车,经常会有这样那样的一些事情,处理不了的一个电话打给我,然后我一个电话打给同学,然后事情就办好了。妹妹每次都说要请人家吃个饭或者送点小礼物什么的,我说不要了,能帮忙的同学都是真正的好朋友,不图什么的。 我和妻子在溧水属于外地人,都是身边的同事、朋友无私的帮助和支持,有了他们,才有了我们的成长。 我深知:所有的情谊都是不要报答的,你的如意,你的幸福就是对这一份份情的最好回报。所以,我会加油,我会好好的!(黄美如)
上一篇:奉献让我们更加美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