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院概况 党建工作 科室简介 专家介绍 教学科研 医院文化 护理园地 健康教育 采购中心 人力资源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医院文化 > 医学人文

医院文化

医学人文

秋水蒹葭 不忘师恩 ——纪念我的针灸启蒙老师于书庄先生
作者:诸福元 时间:2018-09-10 16:52:41 浏览次数:
诸福元2018-09-10 16:52:412200次

2009930日上午,北京市某小区的一间公寓内,一位耄耋老人伏在书桌前,瘦小的身躯,微驼的背影,面颊苍老,略显疲态,一副老花镜用细绳拴着兜在脑后。随着他轻微抖动的头部,那稀疏的头发在柔和明媚的阳光下,闪着淡淡的银光。老人书桌上摆着许多针灸书籍,一沓稿纸铺在桌前,《经络实质》的标题赫然在目。老人在奋笔疾书,可是握笔的手依然不听使唤地抖个不停,常常要歇一会儿才能继续艰难地写下去。

突然,老人感到头晕、胸闷,还想呕吐,一种不祥之感掠过心头,于是他用颤抖的手拨打了儿子的电话……老人被送进了医院。在与病魔抗争了五十余天后,终因积劳成疾与世长辞了。

这位疾病缠身仍笔耕不辍的老人,就是我国当代著名中医针灸理论学家、针灸临床治疗学家、教育家于书庄先生。

于老师是我针灸的启蒙老师,三十一年前曾经有幸受教于于氏门下。

一九八七年,我和部队的一位同事去天津参加一个全国性的针灸普及班,于老师当时是主讲老师之一。一九八八年,于老师从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岗位上退休后,经常外出游学、讲课。北京的房子小,他怕热,夏天一般都不在北京。第二次跟于老师学习是在秦皇岛输油公司的卫生所。他的一个学生在此联系了很多病人等他来诊治,我和一位同学接到于老师信后,就赶到了秦皇岛市。这是我第一次跟随名家,近距离聆听于老教诲,心情异常激动。

于老师和蔼可亲,非常健谈,思想很开放,毫无保留地教我们,这与他当年求学的经历有关。每每忆及他年轻时拜师学艺之事,于老常常慨叹自己当年的不易。过去有句话: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就是说有的师傅坚决不教最核心的技术,因此徒弟只能学到一点皮毛。听于老说,每到关键性的穴位进针,他的师傅总会找个缘由支开,或者扎针的时候用长袖子罩住扎针的手,往往弟子一转身针就扎完了。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徒弟学东西一定要眼疾手快,用心记牢,休息的时候再慢慢琢磨,把想通的、有用的东西偷偷记下来。长期下来,于老师通过观察、整理、总结,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诊疗特色,终成一代针灸大师。

于老师有次让我给一个病人手指放血,放了几次总是不得法,我着急、郁闷。于老师跟我说:不管做什么都要有方法。并亲自给我示范,那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并告诫我要多看中医针灸方面的基础书。他常说,针灸的最高境界是辨证论治,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作指导,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希望我做个明白的医生,而不是做一个针灸匠。他还跟我说:我会的东西会毫不保留地教你,我不怕你超越我。为什么呢?因为我每天还在不断学习新东西。你在进步的同时,我也在进步,所以你永远也赶不上我。多少年后,他的这番话一直在我耳边回荡。

第二年的秋天,于老师应我一同学之邀,来我所在部队的驻地城市出诊讲学。经部队领导同意,我每天提前一小时起床,带上前晚从炊事班拿的馒头当早饭,坐公交车赶到采油厂卫生所,先提前烧开水、整理针具、做好清洁卫生等工作,等老师来上课。下午再赶回自己的科室上班。两个月奔波下来,我整整瘦了一圈,人黑不溜秋的——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这句话用在这里太贴切不过了。这两个月的学习,我收获颇丰,进步很快。可以说,我从一个针灸小菜鸟,成长为一个真正的针灸人。原来我一直还在徘徊与观望之中,感觉学习针灸太难了,离我太遥远了。在这以前,我也曾设想过今后如要以针灸为生觉得非常惶惑,谈何容易啊。而这次跟于老师近距离学习后,针灸的魅力已经荡漾在我的心中,我也因此确定了针灸的方向。

这次学习,每天大多数病人的艾灸都是由我来做。我姐姐曾给我织过一件毛衣,两个月的艾灸做下来,这件毛衣被烟熏的失去了本色,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一股强烈的艾草味,挥之不去。洗涤时,就象泡了墨水。

于老师不但知识渊博,为人谦逊和蔼,政治上也很进步。六七十年代曾随中国医疗队去了坦桑尼亚。国外群众听说来了中国医生,老百姓纷纷过来排队就诊。由于队伍越来越长,许多人担心看不到中国医生,人群中不免骚动起来,维持秩序的警察就拿着皮带抽打病人。于老师就站出来说:第一,大家不要慌乱,中国医生不会走,大家都能看上病;第二,警察不许打人。当翻译把于老师的话讲完,人群中不断有人高呼:新中国万岁!新中国医生了不起!小小的一件事,为中国赢得了荣誉,也足见于老师的医者仁心。

转眼间,老师辞世已近十年,但他的教导和他对针灸孜孜以求的精神却时时浮现在眼前,仿佛还在昨天。他的耿介、他的率真、他对人无论贫富贵贱都一视同仁的态度,是我人生永远的楷模。于老师曾送我一副对联:本古训,求新知,治学之道。审病因,查病机,志做明医。前几天,去拜访著名书法家恽建新老师,看到这副对联时,恽老师说:老先生虽然是针灸学家,但对联的创作略有缺憾。恽老师在诗词方面是顶级专家,他将上下联各改了一个字,这副对联就堪称经典了,不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境界和格局也更高大了。上联是:本古训,求新知,治学大道。下联是:审病因,查气机,至做明医。此联我将挂在书房,作为对老师的怀念,也是对自己的自勉。

值此教师节来临之际,谨以此文纪念我的针灸启蒙老师于书庄!


上一篇:书 缘 ——秦淮源头碑记诞生记
下一篇:殚精竭虑为病患,医德高尚获信任

Copyright © 2017 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

地址:南京市溧水区崇文路86号 邮编211200 苏ICP备18065450号-1

地址:南京市溧水区崇文路86号 邮编211200

Copyright © 2018 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 苏ICP备18065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