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动态 |
医院动态游泳突发心梗,一名游泳爱好者的劫后逢生
“谢谢你们,多亏了你们救了我一命,出院20天了,身体恢复得很好”,7月17日,市民张先生(化名),特地带着三面锦旗赶到医院,向急诊科、心内科、ICU道谢。 院前急救:生死时速撑起生命之窗 提起这次劫后余生,张先生心有余悸。一个月前的清晨,张先生和往常一样,在某水库晨泳结束后上岸,刚想掏出手机记录一下,突然眼前一黑,瞬间失去了意识,栽倒入路边的草丛中。 同行的友人反应迅速,立即上前查看。幸运的是,一名同伴接受过心肺复苏的培训,有一定的急救经验,当即将张先生放平,为他进行胸外按压,另外两名同伴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求助。我院“120”车辆即刻响应,院前急救医师在前往的途中通过电话确认患者目前情况。据同伴描述,张先生目前无意识、无呼吸,呼叫不应。 院前急救医师在电话中指导胸外按压的力度和姿势,嘱咐同伴一定不能停止按压,要坚持到救护车到来。 20分钟后,急救人员到达现场,此时患者仍然处于昏迷状态,无呼吸、无心跳。急救人员迅速接手进行心肺复苏,并立即通知院内启动“心脏复苏团队”,急诊科、心内科、ICU医护人员迅速集结到位,为患者到院后急救做好医疗准备。 生命接力:无缝衔接创造奇迹 救护车呼啸着向医院疾驰而去,路上医护人员对张先生的心脏按压一直在持续,一人累了就换另一个,并给予肾上腺素静脉注射,全力确保这场生命接力不会“掉棒”。 到院后,张先生被推到抢救室,院内“心脏复苏团队”已到位,接过了抢救的接力棒,此时心肺复苏按压一刻也没有停止。医护人员迅速交换信息,通报患者状况,“药物静推,按压不要停,准备除颤……”医务人员指令清晰急促,动作沉稳高效,尽最大的努力,要与死神争一争这条生命。 各类仪器设备上张先生的心跳依然没有起伏,生命指征十分危险。1分后、2分钟、3分钟……终于,奇迹出现了,张先生心跳恢复了跳动,仪器设备上,各类指标有所回升。 但危险没有解除,张先生心脏跳动1分钟后出现了室速波,这是心律失常和低血压休克的信号。 团队立即考虑心脏病和脑源性疾病的可能,“患者是在复苏后短时间内出现室性心动过速,我们在想是否存在未被发现的心源性疾病或者脑源性疾病”,急诊医师说。 立即安排CT检查,很快结果出来,排除脑源性疾病或其他外伤性损伤可能,那就只剩一种可能——心脏病。 果不其然,心电图检查和心肌梗死指标测定后,各项检测数值结果都指向心肌梗死。 默契配合:多学科联动守护生命之灯 张先生被推到心内科导管室,生命的接力棒交到了胸痛中心手中。得益于我院胸痛中心的高效运转。胸痛中心通过整合急诊科、心内科、影像科等多学科资源,建立“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的快速响应机制,为心梗患者开通“绿色通道”。 心内科医护团队为患者行心脏冠状动脉造影,发现患者右冠状动脉动脉狭窄90%,一刻也不敢耽搁,立即开展支架植入术,精准打通阻塞血管。 手术很成功,张先生闯过了第二关,但生命危险的警报仍然没有解除,需要ICU团队继续为患者的康复护航。 生命的接力棒继续传递,ICU是最后的一棒。ICU医护人员尽最大努力守护张先生的各项生命指标。终于,张先生于入院第五天恢复意识,于第九天转入普通病房继续治疗“吸入性”肺炎,并于6月底康复出院。 出院20天后,张先生再次来到医院,他步履矫健,状态良好,带着三面锦旗,相继来到三个科室道谢。“三面锦旗上的感谢语都是我自己想的,感谢他们,守护了我的生命之灯”,张先生动情地说。 急救体系建设:筑牢生命屏障 ICU副主任莫敏表示:“张先生恢复得这么好,得益于张先生同伴及时准确的急救措施,得益于院前院内的高效衔接,得益于院内各科室的默契配合。” 心内科副主任鞠成伟进一步解释:“从疑似心梗开始,为张先生准备的胸痛中心绿色通道就已经启动,从心电图和心肌酶检测,到导管室造影,再到心脏支架植入,整个过程环环相扣,没有一秒浪费”。他强调:“与120联动,整合各科室资源,智慧医疗赋能,多学科团队保驾护航,这种体系化的救治让我们不再是‘等患者到了做’,而是‘预判需求提前做’,让流程和预判跑在‘死神’前面,这也是我们国家级胸痛中心的底气。” 急诊科主任黄刚表示,院前急救的黄金四分钟十分重要,“黄金四分钟”即心脏骤停后,脑细胞会因缺氧逐渐坏死,4分钟内开始出现不可逆损伤,超过10分钟则生存希望渺茫。张先生的友人在关键时刻实施胸外按压,正是抓住了这一黄金时间的核心原则——“不停歇的有效按压”,为后续抢救筑牢了基础。这里也提醒公众,掌握基础急救技能,可能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 他补充道:“此次抢救也是我院急救体系建设成果的生动体现。从‘120’调度、院前急救,到院内多学科联动、胸痛中心快速响应,每个环节的高效协作,都是打赢这场生命保卫战的关键。这也再次证明,完善的急救体系是守护公众健康的重要屏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