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文化 |
医学人文沟通──一座医患关系的连心桥
沟通──一座医患关系的连心桥 沟通,是人际关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医患沟通则是医患关系的一座双向桥梁。医患关系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患沟通的效果,它贯穿于医院的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作为医务人员,在掌握专业技术的同时,还必须具备较好的医患沟通的技能,从而架起一座医患关系的连心桥,使医患关系更趋和谐。 从患者来到医院挂了就诊号起,就形成了实际意义上的医患关系。即具有法律的,道德的,经济的,人文服务的,医疗护理的等多层面的协议关系。这种关系非同于一般的人际交流,它是以一方将身体乃至生命相托付为实质内容的沟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也日益增强,对医务人员和医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医患关系从以前的“求医”、“看医生”转变成对患者的“医疗服务”,患者到医院看病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尽快解除病痛和恢复健康,而医疗的最终目的也正是为了使患者早日康复,由此可见,医和患的目的是完全一致的。然而近年来医患纠纷却逐年增多,似有逐年升级和激化的趋势,以至于医患矛盾已成为矛盾激化的一个焦点而倍受社会各界的关注。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颇为令人费解的问题:医、患既然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并且都在为此不懈努力着,又怎么会发生一起起不尽人意的矛盾和纠纷呢?经分析不难看出,除外技术水平、设备条件所限和病情复杂多变以及手术并发症等一些难以预见性因素,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就是医患沟通上出现了问题。 三十年的临床实践,深切地体会到,医疗活动中医患沟通是极重要的,沟通的效果如何决定了医患沟通的成效。医和患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相互依存又相互碰撞的两个矛盾体。医疗实践中,这两个特殊人群之间需要借助于语言、文字、表情、肢体语言、感觉器官等交流。进行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相互认可、相互合作,进而促使疾病的早日治愈。由于社会分配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等原因,决定了医疗活动中医患角色的不对称。多年来,我国的医学教育和医务考试往往注重基础理论知识,而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得有些医务人员沟通能力有限,对沟通的技巧掌握不够或运用不当,这是影响医患和谐、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基本原因。一些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欠佳,沟通意识不强,少数人缺乏工作责任心,对患者态度冷漠、简单粗暴、使得医患沟通成为难题。诚然,医务人员虽是沟通的主体,患者的因素也是造成医患沟通困难的另一方面。从各地频发的医患纠纷来看,现在患者就医,往往要求医生要做到如何如何,如果不能达到他的愿望就会横挑鼻子竖挑眼,轻则找领导反映投诉,重则大吵大闹,甚至焚纸钱送花圈妨碍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这显然是不懂科学、不了解医学上存在诸多的未知性、风险性和可变性。还有极少数人是缺乏理性、难以理喻的,他们苛求医生手到病除、包治包好,这显然是不现实的,这也是造成医患沟通困难的重要原因。 医患沟通本是医、患双方的事情,双方愿意沟通且又能相互理解,就会形成和谐的医患关系,相反,任何一方发生主观或客观的沟通障碍,都可能造成医患关系紧张而出现谁都不愿看到的情形。 医患沟通的核心是围绕患者的疾病,医患沟通的基础是医患双方相互的诚信,医患沟通的依托是语言技巧。医患沟通的保障离不开医院各项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医患沟通的关键是医生的态度,医患沟通中最重要的是双方心灵和情感的交流,医患沟通成功与否取决于沟通的效果,沟通的效果如何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医患沟通是一门特殊的人际交流的艺术,远非想象中那么容易,也非一蹴而就,更无现成的理论和公式可以套用,它要靠医者用真心、用情感、用语言、用知识和智慧与患者进行充分的交流。在我国自古就有医者当有割股之心的医训,充分体现了我国医者一切为了救死扶伤的高尚医德风范,高度体现了一名医者必须具备的敬业精神和拳拳奉献之心,我们只要怀着“患者至上、病情第一”的热忱之心,本着认真负责、为民除病的态度,将自己所学医学知识和一颗为患者服务的热心糅合在一起,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自己与患者沟通的技巧。 只要医患双方彼此理解和宽容,共同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就能在医患之间架起一座温馨的桥梁。
上一篇:三次难忘的体检经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