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文化 |
医学人文中秋节的思念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又到八月十五了!”记得每年中秋节,心里最深刻的记忆还是这两句话。但今年的中秋节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却又说不上来,节后细细想来,忽然顿悟,怎么今年没有闻到桂花香就悄悄地过完了中秋节呢…… 记得儿时家乡并没有桂花树,也不曾闻过桂花香,印象里小孩子都是很期待过节的,因为每逢中秋节,家里都会提前两天开始包月饼,包月饼麻烦,因而时常是几家人在一起包月饼,我大姑家的孩子多嘴馋,大姑又是个勤劳爱动手的人,那时大家常常聚集在我大姑家里一起包月饼:擀芝麻花生、切青红丝、加上糖和面粉和馅,揉面做皮,把馅调好后包进擀好的皮里,还要揉捏成圆圆的形状,然后放到平底的铁锅中煎的表皮发黄,大人们一边做月饼一边聊着家长里短,我们小孩子就在一旁激动的看着,仿佛看到这个制作过程就觉得很满足很快乐,等待月饼出炉后顾不上烫手就拿去吃掉,所以等到中秋节当天的时候,我们都早过了嘴瘾,再也吃不下月饼了,也和月饼放了几日后便会发硬、口感不好有关,但在那个年代确是好东西。为防止发潮,大人们会把月饼用塑料袋分成几份装好,留着过节时走亲戚带着;也会把剩下的收好,留着以后的日子慢慢吃。那个时候很少有人吃过买的月饼,我第一次吃还是在我小姑家里,小姑夫在外打工回来过节时带了月饼,半夜到家时,小姑就把我和表弟表妹都喊起来,一人给了一小块月饼塞到嘴里,我们睡眼迷糊的吃了起来,忽然就清醒了,怎么有这么好吃的月饼啊,吃完又迷糊的睡着了,第二天早上醒来仍是意犹未尽,现在回想起来依然印象深刻。 上大学后,便很少回家,只有节假日才回去,大学校园里,从宿舍到上课教室的路上有几株桂花树,每当中秋节前数周整个校园都弥漫着桂花的清香,让人心旷神怡,它仿佛是过节的一个信号,闻到了桂花香,大家就知道离中秋节不远了,有时我们也会偷偷摘下几支桂花放在宿舍里或者夹在书本里调侃为“自带花香”。每逢中秋假期也是回家待上两三日便匆匆离开,成长教会了我独立坚强,我不再因为离家上学而难过哭泣,反而更坦然地去适应着周遭的一切,但玻璃心的基因还是常常惹得我爱哭……毕业后的近几个月里我常常会想起大学和读研期间的事,大学八年的生活是我最青春最美好的记忆,我记得清楚,生怕遗忘了它们似得,而今看来,这些记忆不知不觉中已经深入骨血,积淀在内心深处不可抹去。 如今,工作的城市环境很好,天很蓝、空气很清新、云朵总像是假的一般挂在头顶,只可惜,住所和单位两点一线的视野里没有桂花树,中秋节的氛围渐渐淡去,我们也不再像儿时一样期待中秋节吃月饼,我以为中秋节会被渐渐忘却,留下的只是节假日的休闲和一个名头罢了,但是我错了。都已成家的哥哥们工作繁忙,很少回来家里,常常是父亲跑去看看他们,带点吃的喝的送过去,看到他们一切顺利也就放心了,但今年中秋节大嫂打电话说太忙了就不回来了,二哥迟迟没有来电话,父亲和我念叨着:“他们太忙了,没时间就不用回来,回来也就吃个饭还得赶回去……”我在一旁附和着,我以为他很淡然,但中秋节的一整天我都看到他心不在焉的样子,到了晚上总是看手机,发现二哥没有找他又放下了手机,可是没过一分钟又忍不住点开手机看看,如此反反复复,最后他终于还是先开了口,发语音给二哥,他质问的口气里掺杂着些许失落和小心翼翼,那一刻我才明白一个老父亲对儿女牵挂的心,每一个孩子对他来说都是一样重要,很少把关心的话挂在嘴边的他,一边为自己孩子没做好的地方找借口,另一边他又极其渴望子女们的靠近和陪伴,但他说不出口……看到哥哥们回来后他恨不得把最好的东西都搬出来给他们吃喝带走,我能感觉到他内心的快乐和满足,第二天又在反复听他昨天发的语音,跟我讨论能不能听出来生气的语气,极像个孩子。我忽然开始读懂了父亲,并开始理解他。即使是家门口一只流浪的幼猫他都不忍心赶走,在废弃的屋檐下搭个小窝,端来食物,什么话都没说,只是默默的做这一切,我不知道坚强外表下的父亲,他的内心该是如何脆弱……为人父母着实不易,庆幸自己看到了父亲这样善举的一面,庆幸自己醒悟的还不算晚,我和父亲一样渴望亲情,但又不善表达,我不想责怪任何人,只想警醒自己孝道当先,再忙也要记得该回家的时间。说到这里我又重新认识了中秋节,它是传达思念的一个端口,当这样一个节日来临时,人们思念亲人、遥寄相思,即使远隔他乡,一个电话一句问候,也就足以,人的一生不就是因为有了牵挂、有了责任,有了这些甜蜜的负担才体现了自身被需要的价值嘛。 用事情把时间填满,用感觉把心填满。填满时间的过程,我们创造了物质和财富;填满心的过程缺不了父子、手足的亲情。金钱固然重要,但有些感情的表达和金钱并无太大关系,最重是心意。希望时间过得慢一点;希望他们老得慢一点;希望在外的游子们多回家看看。莫待亲不在,愿我们共勉。
上一篇:恰到好处的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