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院概况 党建工作 科室简介 专家介绍 教学科研 医院文化 护理园地 健康教育 采购中心 人力资源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医院文化 > 医学人文

医院文化

医学人文

“毛主席派人来” ——想起当年的“赤脚医生”小徐
作者:董学成 时间:2018-09-28 17:32:00 浏览次数:
董学成2018-09-28 17:32:001088次

引子:今年3月份,我因腰椎间盘突出到溧水区人民医院诊治,该院副院长高增鑫博士实施微创手术,一刀解除了我四十多年的老腰痛。高博士是东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东大附属中大医院的骨科专家,下到区医院任职工作,是党的城乡融合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政策感召的结果。使人想起四十多年前的——那场由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动的——大城市医务人员下乡送医运动,想起当年下放到我们东屏公社杨祥大队的镇江医生小徐。写下此文,回忆那段往事。

五、六十年代,农村缺医少药,时常见到秃子、呆子、瘸子、瞎子、聋子,地方病、传染病时有发生。农民们生了病,能到大医院诊治的人很少,要么请个土郎中吃点中草药,要么巫婆上马、烧香求神,抗得过去就抗,抗不过去就亡。

党和政府一直重视改变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无奈当时整个国民经济落后,人力物力财力不济,短期内难见成效。六十年代末,毛主席发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步伐加快。其实,毛主席的原话并非如此。笔者从一位领导人九十年代发表的回忆文章中得知,这里另有一段秘闻:

建国后,毛主席每年都要外出巡视一段时间,乘坐的专列有前导车、主车和后卫车组成,至目的地后换乘汽车。毛主席为了解真实的农村生活,曾随时指示停车,到农村去看看走走。六十年代末,毛主席又到南方巡视了。到了某地,临时决定停车。走进村里,看见几个妇女抱着一个孩子在哭,孩子生病死了。为什么不去医院?农村没有医生,去城里路远,也没有钱。毛主席黯然神伤地回到车上,立即让人通知国家卫生部拿出一个改变农村医疗卫生状况的方案,待他回来审阅。

卫生部的“医改”(那时还没有这个概念)方案实在没有多少“干货”。整个国家贫穷,医疗设备和药品自己造不出或者生产能力不足,进口又没有钱,医务人员的培养更费年月,短期内难见成效。全国医疗资源的80%集中在交通方便的大中城市,也同样存在缺医少药的问题,面广量大的农村如何在一两年内实施“医改”?巧妇实在难为无米之炊哟。

毛主席震怒了,指责卫生部是“城市老爷部,再不改变(农村医疗卫生现状),就撤销这个老爷部。”

国务院连夜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办法,议来议去,实在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得决定从城市组织医务人员下放到农村公社、大队工作。拆东墙补西墙。否则,无法向毛主席交待。

现在看来,医疗卫生事业是个系统工程,没有医疗设备没有药品,再高明的医生也是束手无策哟。医生下放运动涉及全国,需要毛主席的号召,那个要撤销老爷部的气话也不好传达呀。于是,在国务院的请求下,毛主席发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

那是个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毛主席挥手我前进的年代。城市的医务人员佩戴大红花,上面敲锣打鼓地送,农村锣鼓喧天地迎。歌唱家创作了一首“毛主席派人来”的歌曲,唱遍大江南北,唱得贫下中农热泪盈眶,唱得医务人员热血沸腾、豪情满怀……

下放到我们东屏公社杨祥大队的,是镇江的医生小徐。其实他不小了,约三十五六岁。农村人称呼小张小李是学城里人的时髦,比我们叫乳名筛子、罐子、小狗子,比叫绰号山乌龟、三布袋、三块豆腐、小眼睛好听得多。不过,我们农村人每个乳名或绰号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逗乐。这也算是那个年代的一种农村文化。

那个年代,我们农村不通电不通水,草房、泥巴田埂路,贫穷落后。小徐在这偏僻之地,生活上十分的不方便。但他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之中,望、闻、问、切(他使用听筒)十分仔细,完全没有大医生的架子,以仅有的一台血压计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加上一点有限的西药为农民治病。田间村头、山坡坝埂,留下小徐背挎十字药箱的身影。

邻村一个农民肚子疼得鬼叫,小徐初步判断是急性阑尾炎,需转至县人民医院救治。因为农村人没有到过县城,更不知县医院在哪里,小徐只得陪同一帮村里人走了三四个小时,翻过东庐山,将病人抬到县医院。村里人传说,是小徐主刀做的手术。因为没有钱,还是小徐作的担保。那年麦种时节,县医院来人找到田里,向那个农民结算医药费。这就是那个年代的做法。

小徐还到农村学校去上卫生常识课。记得他要求我们小学生帮他向村里人做好宣传解释工作。那时农村人得了急病,家里人风风火火地跑来,拉上小徐,呼天喊地就跑。小徐只是大步快走,不跑。他说,自己上气不接下气,心跳手抖,治不了病,反而耽误时间,并非自己不急农民之所急。

小徐既是医生,又是宣传员又当师傅,帮助村里带了两个卫生员徒弟,言传身教。因为他们行走在农村,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汗,那时农村人夏天里打赤脚干活,农村卫生员一方面参加劳动,一方面做点医生的工作,谓之“赤脚医生”。小徐是城市人,他是不会赤脚的,但村里人也称之为“赤脚医生”。小徐在杨祥工作了两年多时间,当他带的两个医生徒弟基本能治治病的时候,七十年代初,他才奉调回城。

两年多时间,他救治了不少病人,还将科学卫生的生活习惯和理念传播到偏远的农村,教农民们要信科学、不要信鬼神。

现今,农村的医疗条件和医疗保障与“赤脚医生”年代相比,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杨祥一带的老人们仍会念叨起小徐医生。他应是八十多岁年纪了。我们相信,他还健康地生活着,因为有首歌叫《好人一生平安》。我们祝福像小徐医生和高增鑫博士这样的好人一生平安。是的,做好事的人,人们是不会忘记的,是会为他们祝福的!


上一篇:中秋节的思念
下一篇: 绝不会欠您一声歉意

Copyright © 2017 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

地址:南京市溧水区崇文路86号 邮编211200 苏ICP备18065450号-1

地址:南京市溧水区崇文路86号 邮编211200

Copyright © 2018 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 苏ICP备18065450号-1